今日仅剩免费名额
1
0
9
159****1728获得了免费设计名额
139****9838获得了免费设计名额
187****2238获得了免费设计名额
机械风扇
“太阳伞”也是娘娘的必备品啊!古人称扇子为“摇风”,又叫“凉友”。在炎热的夏天,扇子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,还是一种艺术品。
清朝能工巧匠用象牙雕镂成的宫扇
扇面用绢帛制成,扇柄用象牙或玉石制成,娘娘们拿着手不生热,摇起来也轻松。甄嬛所住的殿中放有一座风轮,风轮下方可放置冰块,风轮转动,带起冰块上的凉气,整个寝殿都倍加凉爽。
清宫藏小风扇
清朝雍正时期便有了手摇风扇,而且是用铁片做的扇叶,除了没有电机,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常用的立式电风扇了。
“空调”
明清时期,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,来年夏天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,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“冰盘”,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。制冷效果就不亚于现代的空调哦!华妃侧躺榻上,大厅前摆着盛满冰块的大瓷缸,一旁的侍女人工扇风,让冰块的凉气在殿内散开。也只有霸气的华妃才能享受这“人工风扇”带来的惬意。
冰箱
冰箱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,那个时候叫“冰鉴”,是青铜做的。慢慢到了清朝时期就演变成了制冷效果更好的木质冰箱,叫“冰桶”。在冰桶内部要放上冰块,然后就可以将瓜果、饮料镇于冰上。同时冰桶上面的箱盖有镂空的通气孔,冷气会通过这个孔冒出来,就像空调一样。(这才是真正的低碳环保)
空调房
唐代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,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,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,用扇轮转摇,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。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,任其沿屋檐直下,形成人造水帘,激起凉气,以达到消暑目的。清朝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,凡是皇帝、后妃所在之处,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,高过殿顶,顶上用苇席铺好。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,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。
瓷枕
瓷枕内部中空,下端有孔可以透气,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釉面,冰凉剔透。睡惯了软枕头的现代人,一定很疑问,古人睡那么硬的瓷枕会不会头疼?玉枕、瓷枕、木枕、软枕等不同的材质,不同的功效。娘娘们枕的大概都是攒金丝软枕吧!
凉席
古人管凉席叫“夏簟”或“凉簟”。当时皇宫贵族使用的是象牙席,又叫“牙簟”。将象牙劈成只有2毫米宽的篾条,并编成席子,工艺难度极大,可谓鬼斧神工。故宫仅藏的一件清朝雍正年间的象牙凉席,至今光洁如新,伸卷自如。这火辣辣的天,有这样一张凉席,想想都觉得凉爽!
凉床
凉床,古代夏天专用的“单人小床”,也称为“榻”多用于坐和小憩。
原始冰激凌
春秋末期,达官贵人们喝冰镇米酒。唐代,人们制作蔗糖“冰棍”。宋朝,冷饮丰富,并且已有了刨冰,“冰雪冷元子”、“冰雪甘草汤”“雪泡豆儿水”“凉水荔枝膏”等冷饮非常受欢迎。元代,在牛奶中加入冰块,制成“奶冰”,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,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。
清朝独有的冰箱
清朝,“凉水”、“冰杨梅”、“冰桃子”...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街巷。慈禧皇太后最爱吃冰乳酪和甜碗子。冰乳酪类似我们现在吃的冻酸奶。此外,西瓜、凉茶、莲子汤、酸梅汤...这些也是清朝人们喜欢的避暑食物。吃着西瓜,享受着“冰盘”和“人工风扇”的凉爽,清朝娘娘的生活也是蛮惬意的!
“短袖热裤”
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较薄、透:“富人披丝绸、穷人穿麻衣”,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。魏晋以前,男人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,女人则喜欢穿“开裆裤”。这种“开裆裤”并不是单穿的,古人外穿深衣(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),里面则多穿胫衣。胫衣可看作裤子的雏形,有裤管,没裤裆。到了唐朝,薄、透、露的“半臂装”和“袒胸装”深受女性青睐。半臂装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,在当时相当前卫。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,则是袒胸装。清代袍褂相连制度,穿衣是要一层套一层的。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,皇上和娘娘们也得穿的里三层外三层,衣料换成了用纱、羽缎等做成的单衣。相比现代姑娘们的短袖热裤,古代娘娘们的夏天可不太好过呢!
心静自凉
聪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,还深知“修身养性、以静制热”的心态调整。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,以达到“心静自然凉”的境界。
《消暑》
白居易
何以消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这份“烦夏莫如赏夏”的超然心境,或许才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。凭借高超智慧和超前发明,原来古人的夏天也没那么难熬。
免责声明:文章转载自官方媒体或其他网站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。本网站转载旨在使信息更广泛地传播,便于发挥其更大价值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,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处理。
相关推荐
万元
您的意见或建议就是我们的动力!